行走的课堂| 跨越7省17地、足迹覆盖2万公里 沪上大学生暑假推广普通话:语言通了,销路通了

发布者:王笑一 | 发布时间:2025-09-11 | 浏览次数:10

跨越七省十七地,行程两万公里,这个夏天,上海海洋大学推普助力志愿服务团队的师生们奔赴内蒙古、辽宁、新疆、广西、四川、青海、福建等多民族地区,用三招“解法”巧妙破解普通话推广中的难题,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真正“活”在百姓生活中。

在指导老师胡娜、古孙克孜·伊盖拜尔迪带领下,团队以返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体,成员涵盖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壮族、畲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大部分同学不仅能熟练使用本民族语言,还具备扎实的普通话功底,在跨文化交流中拥有天然优势。他们把这种“双语桥梁”转化为推普动力,用“家乡人讲家乡话”的亲和力,让推广普通话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同时,项目还联合同济大学、中国公安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志愿者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了覆盖更广、辐射更深的青年推普联合体。

面对民族地区普通话学习中“怕开口、用不上、忘得快”的痛点,团队探索出“母语搭桥破壁垒”“数实融合强实用”“文化赋能促传承”三大落地解法,将数字工具、资源整合与场景教学深度融入,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课堂”真正走进“生活”。

母语搭桥,破解“怕开口”

“先听蒙古语讲白马奔草原的故事,再学普通话就简单多啦!”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实验小学,蒙古族志愿者翟一涵的课堂上,蒙语成了最好的“破冰工具”。针对蒙古族学生“依赖母语、怕说普通话出错”的问题,她先用地道蒙语描绘《苏和的白马》里“草原辽阔、骏马奔腾”的场景,孩子们跟着模仿马蹄“哒哒”声,笑声里打消了陌生感;随后逐句引导用普通话复述,遇到“奔”字发音不准的孩子,她俯下身指着课本字卡,手把手纠正口型,直到孩子读出标准发音。

这种“母语过渡”的思路,在多民族地区精准破解“开口难”。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志愿者刘思洋设计“餐馆点餐”模拟场景,让学生先用蒙语介绍“手扒肉”“奶茶”,再试着用普通话表达;遇到“我书看正在”的语序错误,她笑着请大家一起调整,笑声里,拘谨的孩子渐渐放开声音。在新疆伊犁特克斯县阿热勒社区,哈萨克族志愿者塔澜特·加沙拉提用哈语讲解谚语“马是牧人的翅膀”,带出“骏马”“草原”等普通话关键词,社区孩子从“小声跟读”到“主动举手”。母语成了连接陌生语言的“暖心台阶”。“以前觉得普通话像‘外人’,现在听着家乡话学,一下子就亲近了!”阿热勒社区居民古丽扎提·哈力木拉提的话,道出了众多学习者的心声。

数实融合,破解“用不上”

“用‘语博’App练完发音,我现在说‘规范’再也不会读错声调啦!”在内蒙古包头市第十六中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围着蒙古族志愿者金照博,兴奋地分享着用数字工具学普通话的收获。这一幕,正是服务队以“数字+场景”破解“学用脱节”的生动缩影,从校园到社区再到乡村,不同场景下的学习者都在数字工具助力下,让普通话“学了能用、练了见效”。

在该校课堂上,蒙古族志愿者金照博以国家平台“语博”App为核心展开教学。这款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推出的移动端语言文化平台,融合“语言国情”“发展演变”“经典传承”“语博学堂”“语言智能”“主题展览”六大资源板块,还设置“学习”“互动”“检索”三种功能模式,既能满足结构化学习,又能实现趣味互动。金照博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国情”板块,通过图文与音频了解普通话在民族地区推广的重要性;随后在“语博学堂”和“语言智能”板块,让学生跟读“规范”“交流”等常用词汇,借助语音示范纠正发音;“互动”功能则提供“校园沟通”“文化分享”等场景对话练习,帮学生把课堂所学转化为日常表达。课后,不少学生说:“以前课后想练普通话没人指导,现在有App能帮我练发音、了解语言国情,随时翻开就能学,真是太方便了!”借助“语博”App,普通话学习从“课堂里见效”延展到“课后也能见效”。

“屏幕里的‘大学小老师’不仅教我们防骗,还帮我纠正普通话的语序呢!”在全国重点帮扶县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北城社区,刚上完“云端课堂”的孩子,拉着家长分享收获。面对当地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服务队搭建“云端课堂”,把高校优质资源搬进社区活动室。屏幕那头,中国公安大学志愿者韩佳谋用清晰、亲切的普通话,讲解国防教育和电信诈骗防范知识;屏幕这头,孩子们端坐聆听、踊跃提问。讲到“防骗”时,韩佳谋放慢语速示范“诈骗(zhà piàn)”的发音;回应孩子“我听不清”时,顺势纠正为“我没听清楚,您能再讲一次吗”。一次次互动,既让孩子掌握了实用知识,也潜移默化提升了普通话表达。“以前孩子没机会听大学志愿者讲课,现在通过线上课堂,既能学防骗常识,又能练普通话,回家后还会主动提醒我们‘不要随便点陌生链接’,进步特别大!”一位家长的反馈,道出了“云端课堂”的价值——让数字化与推普融合,让基层孩子和优质教育“零距离”。

“跟着古孙克孜老师学完,我终于能用地道普通话跟客户说清杏干咋晒的了!”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库尔干村,村民麦麦提·吐尔逊举着刚晒好的杏干,笑着向志愿者展示学习成果。杏干是当地农户的“金果子”,盛夏时节,院子、屋顶挂满金黄的杏干串,空气中满是酸甜香气。维吾尔族辅导员古孙克孜·伊盖拜尔迪紧扣“用普通话推介杏干”的需求,开展为期8天、累计24小时的专题培训,前期调研覆盖58户杏干农户,43名农户代表参与,确保每户至少1人接受指导。

课堂上,古孙克孜·伊盖拜尔迪捧起杏干边示范边领读:“这是自然吊干的杏干,没有加糖,每斤25元,酸甜有嚼劲。”村民们跟着反复练习,“吊(diào)”“嚼(jiáo)”等易错音在笑声中被攻克。团队还延伸教学场景,在“模拟电商直播”环节,帮19户农户完成账号注册与直播开通,现场教调试镜头、设置标题、回应弹幕。村民轮流当“主播”:“大家好,这是我们新疆阿克陶的吊干杏,每一颗都自然晾晒,果肉厚实!”志愿者则在旁纠正“语序乱”“发音模糊”问题,把“土味介绍”打磨成“标准推介”。培训后测试显示:84%的农户能完整用普通话介绍杏干工艺与特点,72%能顺畅完成“询价—介绍—答疑”全流程模拟对话,12户农户已能独立完成电商直播。

文化赋能,破解“忘得快”

“壮语里壮锦叫‘mbaw laiz fax’,意思是‘天纹之页’,你们看这绣球上的太阳纹,用普通话说就是‘象征光明’!”在广西南宁市明秀南社区,壮族志愿者李易蓉的课堂上,五彩绣球成了“语言+文化”的纽带。孩子们一边跟着学做绣球,一边用普通话讲纹样寓意,当能用普通话说出“十二瓣绣球代表民族团结”时,语言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承载民族记忆的“载体”。

这种“文化赋能”的解法,在各地课堂开花结果:在内蒙古包头医学院,蒙古族志愿者金照博拉着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先用蒙语介绍“琴弦”“琴筒”等部件,再转用普通话讲马头琴非遗历史,学生们听得入迷,课后还围着追问“马头琴的传说”;在青海西宁建设巷社区,回族志愿者马瑞带孩子们在贝壳上画回族馓子、土族盘绣,再用普通话介绍作品——“这是撒拉族的盖碗茶,第一泡尝茶香,第二泡品滋味,第三泡有回甘”,孩子们的介绍里满是文化自豪。

“普通话像奶,民族语言像茶,混在一起才是最香的奶茶!”锡林浩特六中学生的这个比喻,道出了“文化赋能”的意义。服务队让普通话与民族文化深度绑定,不仅解决了“记不牢”的问题,更让语言学习有了情感温度,实现了“推普”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共赢。暑期已接近尾声,志愿服务团队的同学们陆续收到了来自17家中小学、社区、党政机关的感谢信,满载着对这群年轻推普人的认可与期待,充分证明了“文化赋能”在推广普通话中的独特魅力。

从北疆到南国,从草原到山村,上海海洋大学推普助力志愿服务团队的“三招解法”,始终紧扣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既用母语打消了群众的“开口难”,又以数字工具和场景教学解决了“学用脱节”,更让语言学习融入文化血脉。他们凭借“家乡人懂家乡人”的细腻与高校联合的合力,让普通话真正成为连接民族情感、助力乡村发展、传承文化根脉的“连心语”。这既是跨越万里的青春担当,更是深耕基层的务实创新。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