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学为导 译术为要:谢旭升教授谈如何精准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者:王笑一 | 发布时间:2025-11-04 | 浏览次数:10

1031日上午,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文科大楼B910会议室举办学术讲座,特邀吉林外国语大学谢旭升教授作题为“译学为导、译术为要,精准翻译,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何妤如主持,翻译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及教师共同参与。

谢旭升曾赴英国沃里克大学翻译与文化对比研究中心访学,师从国际著名学者苏珊·巴斯奈特。现任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组专家,并在多所高校任兼职教授。主要从事翻译传播学、文化翻译及民俗学翻译研究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专著3部、论文60余篇、译著20余部。

谢旭升在翻译领域深耕数十载,兼具深厚学养与丰富实战经验,曾为法院、政府机构及电视台等提供高质量同传与笔译服务。讲座伊始,他提出核心观点:翻译学习必须实现“译学”与“译术”的双向赋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结合霍尔姆斯的翻译学理论框架,他进一步阐释了理论指导(宏观)、策略规划(中观)与技巧运用(微观)“三观齐下”的教学理念。

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核心议题,谢旭升系统梳理了其时代背景、战略意义及实践路径。他指出,当前中国已成为经济、科技与军事大国,但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语言服务能力滞后、外宣材料误译等问题依然突出,高素质的书面翻译与同传人才缺口巨大。他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也为翻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关于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的影响,谢旭升指出,AI在跨文化适配方面仍存在局限,高级翻译所具备的文化解读、语境适应等能力难以被替代。谢旭升提出,翻译从业者应兼具语言服务者、译者与研究者三重身份,深入挖掘中国精神与文化的独特内涵,通过多元路径解决实际传播难题,切实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互动环节中,谢旭升细致解答师生疑问,精彩分享赢得全场掌声。此次讲座不仅厘清了翻译学习的核心逻辑,也深化了师生对中国故事国际传播重要性的认识。学院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翻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撰稿:吴佳辰

摄影:任媛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