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航
  • 首页
  • 中心简介
    • 中心介绍
    • 组织架构
    • 中心成员
    • 研究与学科建设介绍
  • 中心活动
  • 中心发展
    • 中心发展
    • 学生发展
  • 渔业资讯
    • 国际渔业资讯
    • 国内渔业资讯
    • 资料库
  • 研究动态
  • 粮农组织报告
    • 产量分析
    • 贸易分析
    • 市场分析
  • 友情链接
    • 各国(地区)渔业行政...
    • 各国(地区)渔业研究...
    • 国际渔业组织
  • 联系我们
  • 首页
  • 中心简介
    • 中心介绍
    • 组织架构
    • 中心成员
    • 研究与学科建设介绍
  • 中心活动
  • 中心发展
    • 中心发展
    • 学生发展
  • 渔业资讯
    • 国际渔业资讯
    • 国内渔业资讯
    • 资料库
  • 研究动态
  • 粮农组织报告
    • 产量分析
    • 贸易分析
    • 市场分析
  • 友情链接
    • 各国(地区)渔业行政部门
    • 各国(地区)渔业研究机构
    • 国际渔业组织
  • 联系我们
返回海大首页

全球变暖对海洋生物冲击最大

发布日期:2020-01-10
浏览次数:460

海洋生物对海水变暖愈发敏感,然而应对海水变暖的能力却愈发脆弱。一项由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领衔的专门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导致许多生物从它们的栖息地消失,且消失的海洋生物的数量是陆地生物数量的两倍之多。

《自然》(Nature)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生物已经变得愈发脆弱,而这一情况将对依靠鱼类和贝类来维持生活并进行经济活动的人类造成重大冲击。

这项研究首次将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做对比。该研究对比了两种不同环境的生物对温度的敏感度,以及对栖息地温度升高的应急反应能力。

研究者们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包括蜥蜴、鱼类和蜘蛛在内的将近400种生物进行了梳理。他们明确了88种海洋生物和294种陆地生物生存所需的安全条件和一年中高温季节里适宜每种生物生存的最低温度。

领衔马林·平斯基(Malin Pinsky)是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说道:“我们的研究发现,随着温度升高,全球海洋生物正以陆地生物两倍的速度从他们的栖息地消失。”马林·平斯基是罗格斯大学生态进化和自然资源系副教授。“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类想要依靠海洋获取所需营养,维持生计,并进行经济活动,需要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

研究者们发现,总的来说,海洋生物更有可能在危险的高温环境的边缘生存。另外,许多陆地生物可以依靠森林、阴凉处或者地表以下躲避气温升高带来的危害,而对于许多海洋生物来说,它们在其栖息地是享受不了这种福利的。

生物数量的减少也会减少物种基因多样性,并且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将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这项研究指出,当气候发生突然变化时,远古的物种灭绝往往集中在特定的纬度和特定的生态系统。未来,气温上升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海洋生物从其栖息地消失,也会使更多的海洋生物发生改变。

研究者们还指出:“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全球变暖会给物种和生态环境造成及其严重的危害和影响,了解这一事实有助于人们真正行动起来致力于保护和管理环境。”

  

研究报告来源:

Malin L. Pinsky, Anne Maria Eikeset, Douglas J. McCauley, Jonathan L. Payne, Jennifer M. Sunday. Greater vulnerability to warming of marine versus terrestrial ectotherms. 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132-4Rutgers University. Global warming hits sea creatures hardest: Marine life more sensitive to warming, less able to escape from heat.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24 April 2019.



编译:刘肖枚

审校:杨德民、邹磊磊

新闻来源:Science Daily网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地址: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上海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国际渔业经济与管理舆情中心
  • 邮编:201306
  • 电话:021-61900703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

国际渔业舆情

友情链接

各国(地区)渔业部门 各国重要渔业研究机构集锦 国际渔业组织
Copyright© 2022 国际渔业经济与管理舆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