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的一夜风雨后,曹特再次来到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北岸江家湾码头,查看他们团队在这里开展“草海水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示范项目”的水生植被恢复试验情况。
“项目开展一年多来,我们在湖区平均分布的67个监测点采样分析,已经在18个监测点发现轮藻等水生植物。进入8月,随着草海水温升高,应该还会发现有其他水生植物。”曹特说:“草海的水生植被在恢复中。”
曹特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他带领的水生植物团队从2021年7月草海出现大面积水草消失开始关注草海的生态,并在2022年
初建起了面积为100亩的草海水生态恢复基地,目的是通过实验解析草海水生植被衰退和水体浑浊的原因。
草海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城南侧,是以保护完整的、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以黑颈鹤为代表的珍稀鸟类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湿地面积25平方公里,1985年建立省级综合自然保护区,1992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贵州面积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2013年开始通过在草海人为调高1米多水位,2016年逐步出现挺水植物死亡情况,此后沉水植物也相继变得稀疏”,贵州师范大学夏品华副教授介绍。2020年4月份,草海保护区的巡护员发现,草海中心区域水体颜色变深、水质变浑,到7月份约有3.7平方公里的沉水植物空白区域。日常负责监测鸟类的刘广惠在草海做巡护员已经35年,“2020年7月水草消失特别明显,到2021年这一情况进一步加剧。”
草海生态问题发生以后,贵州省随即组织开展生态应急监测调查,先后4次组织相关专家开展现场调研、论证,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专家研判分析,专家一致认为草海生态环境复杂,是多种因素造成草海水草衰退。
“由于缺乏详细的监测数据和原始资料,无法准确判断草海水草消失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因素。”曹特表示,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原因, 一是水位过高导致光照强度不足,水草缺少光合作用后死亡;二是大量沉积的有机物和氮磷等物质,在风浪扰动下悬浮导致水体浑浊、透明度下降,进一步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效率;三是在水草衰退的情况下,鱼草共生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草鱼和小龙虾等水生动物摄食和扰动也对水草恢复产生一定影响。
“草鱼吃草虽然对水草生长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水草消亡的主要原因。草鱼产漂流性卵,需要在大江大河的流水中才能产卵和孵化,草海是高原静水型湖泊,草鱼不能在草海自然繁殖。按照草鱼的生长速度,在草海这样水温较低的天然水域生长到8、9公斤需要10年左右时间。因此,不管是数量还是大小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爆发式增加,跟草海水草断崖式的大面积消失不相对应。”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周路研究员认为,沉水植物有消浪作用,水草大面积消失后在风浪作用下,水下沉积物随浪翻起是湖区水浑浊的原因。
草海里鱼类资源丰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郭传波研究员表示,草海的鱼、鸟、草是一种长期的动态平衡关系,应当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更好地预测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2021年7月开始,草海保护区采取疏通出水口等工程措施对草海水位进行调节,恢复草海自然水位节律。2022年1月,威宁县印发《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禁捕限捕管理办法(试行)》,在3至6月以外时段对草鱼、小龙虾、牛蛙等外来物种或非本地物种能捕尽捕;对鲤鱼1700克、鲫鱼70克及以上鱼类根据种群数量监测情况进行适当调控。2022年保护区调控鱼虾101吨,2023年上半年调控约60吨。
去年7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在江家湾码头开展底泥原位钝化修复技术示范,通过定期监测示范区与对照区水质和水生植被生长状况发现,示范区内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群落已逐步开始恢复。
今年6月,为进一步恢复水草资源,保护区制定《草海湖滨浅水区及消落带水生植物应急种植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审查后,组织草海周边村(社区)合作社抢抓时节开展草海水生植物应急种植,目前已经完成水生植物种植5000多亩。
通过水位调节、鱼虾调控、水草种植等措施,草海水生植被得到部分恢复。据悉,2022年在草海北岸、东岸和南岸部分区域藨草、水葱等挺水植物逐步萌发和恢复明显,水草恢复和萌发区域约7平方公里,占草海水面的30%左右。2023年,草海环湖沿岸区域挺水植物正在恢复生长,因气候较为干旱,部分植物萌发较为缓慢。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茂表示,根据专家会商意见,下一步有关部门将针对草海生态问题,继续采取恢复自然水位节律,优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综合施策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同时,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加强草海资源和环境监测评估,进一步科学开展保护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