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现场会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位于宁夏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实地考察了具有宁夏特色的“宽沟深槽”稻渔综合种养和“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新模式,认真听取了“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的生产经营机制,并就如何深度挖掘农耕、乡村、渔业等文化内涵,发挥农渔种养、旅游休闲等综合功能进行了充分交流。
近年来,贺兰县紧紧围绕打造“塞上江南、鱼米之乡”这一主线,立足水资源、渔业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渔业产业新模式,不断巩固适水产业发展优势。先后引进加州鲈、南美白对虾、河蟹、大黄鱼等10余个名特优新品种,锚定特色种业、绿色技术、名优设施、水产品加工等渔业现代化发展前沿,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跑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加速度。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创建于2018年,占地面积2000亩。园区依托有机水稻种植、稻渔生态种养和名优水产品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科技元素,走出了一条资源高效利用、三产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增收的现代农(渔)业发展之路。园区先后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等称号。贺兰县稻渔空间“稻渔水循环技术示范推广”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设立的唯一全国奖项——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稻渔空间”种养模式入选《全国池塘养殖尾水治理专项建设规划(2021—2035年)》六大尾水治理模式和自然资源部推选的全国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园区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施土地整治,连小田变大田,挖沟降水、抬土造田、稻田养鱼等措施改善土壤盐渍化程度,试验示范“宽沟深槽”、“以渔治碱”新技术,实施流水槽养殖鲈鱼试验、稻渔综合种养和以渔治碱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土地治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种模式对比实验,精选优质水稻品种进行立体种养,实现农作物秸秆、农业用水、饵料等循环利用。
园区改变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利用稻田进行立体生态种养,创新开展稻、蟹、鱼、鸭混养,建设高密度鱼池、深水环沟等新型农业设施,建设稻田镶嵌流水槽和稻渔水循环系统,采用“循环水养鱼+稻渔共作”技术,让农业用水在“鱼池—环沟—稻田”中闭合循环,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的“1+X”稻渔种养模式。同时,园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水稻工厂化育秧、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钵育摆栽机插秧、有机肥施用、生物除草、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绿色高产创建、“互联网+农业”等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联合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
深化农文旅融合,园区成功打造“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新格局。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稻渔空间劳模宣教基地建设和户外劳动者服务站提升打造、玻璃温室改造、智能微型图书馆建设以及完善园区基础服务设施等,并配套玻璃栈道、观光塔等观光设施,成为集旅游、观光、农业、科技、教育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从8月17日在园区举办的2024年“和美乡村‘村钓’邀请赛”获悉,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的300余名钓鱼爱好者扬竿竞技。活动期间,还同步开展了渔事体验、摄影展、特色美食品鉴、农产品展销、面部彩绘等“村味”系列活动。其中,渔事体验主题开设奶瓶喂鱼、撒网捕鱼、浑水摸鱼、稻田抓蟹、手杆钓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旨在体验渔业活动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让游客观察各种鱼类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了解现代水产养殖业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以记录宁夏渔业发展精彩瞬间和辉煌历程为主题,征集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池塘美景、垂钓捕捞、增殖放流、水生动植物等作品,深入挖掘乡村渔业美景和文化,讴歌现代渔业风采。渔文化科普宣传展示了黄河渔业的发展历程、渔民传统习俗、黄河鱼类品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并开展渔文化宣讲和影片放映等。
通过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嘉年华、乡村文化旅游节、冰雪旅游节、农耕文化“插秧节”、摄影艺术大赛等活动,稻渔空间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成为“网红”景点。截至8月中旬,稻渔空间共接待游客5.5万人次。园区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13户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每户年均实现增收3.5万多元,解决周边农民80余人就业,辐射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带动农户实现增收460多万元,对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起到积极示范带动作用。
新闻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