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建造的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省江门市成功下水。
8万立方米养殖空间,可年产5000吨鱼
据了解,“湾区伶仃”号深海养殖工船规模宏大,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达20米,总投资约2.6亿元。“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水下部分并非封闭结构,而是由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一个“水下宫殿”。通过挂设渔网,隔出12个独立的养殖舱室,可同时开展多种鱼苗养殖,极大地丰富养殖类型。
整船拥有近8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水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为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游动空间,提升鱼苗活力和鱼肉品质。“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建成后,可年产5000吨鱼。

拥有高强钢“骨骼”,可抵御12级台风
“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未来主要在珠海市万山群岛海域开展作业,专注于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等高品质海产。在静态养殖期间,“湾区伶仃”号还具备海上休闲功能,为游客提供垂钓、主题食宿等服务。
考虑到附近海域台风频发,海面风浪大,雨水天数多,“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选用了重量更轻、质量更优的高强钢作为建造主材料,可以抵御12级台风。
“高强钢板塑形调节很不可控,易损害钢材性能,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因此在建造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结构的变形量,减少火工矫形作业,项目技术团队通过多次试验,掌握了材料的变形规律,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预设反变形量、调整焊接顺序等工艺措施,把结构的变形量控制在许可范围之内,保证了船舶的整体强度。”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黄红宇说。
实现新能源驱动,海风成为动力源
“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另一个特点是实现新能源驱动。“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在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大大减少碳排放量。项目总工程师黄晨光介绍,为响应国家对新质生产力和“双碳”目标的要求,“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采用了先进的全电推进系统,拥有20千瓦的风力发电系统,能够满足静态养殖时的用电需求,助力船舶行业绿色发展。该船还拥有两台3600千瓦的舵桨机,就像一对有力的“鱼鳍”,3.8米直径的桨叶能够让“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在海洋中自由航行。
据介绍,“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搭载了高精度的GPS、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实时报告航行水域的位置。在“游弋”的模式下,“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采用全自动无人养殖模式,实时监测鱼群状态和环境数据,各个养殖舱室内安装了多个传感器和自动喂食系统,当局部海域水温异常或水质污染,“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可自动升高养殖舱室,减少水阻力,快速航行到理想水域,确保养殖鱼群安全质优。
文章来源:中国渔业报